日前,一则由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下称《工作方案》)在产业界和资本市场激起千层浪。
这份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要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并对氧化铝、电解铝等重要金属产品提出“科学合理布局,避免重复低水平建设”的要求。
在外界看来,这是要对过去以量取胜的粗放式增长模式,进行一次深度调改。一个清晰的信号正在释放:工业“反内卷”加强落地,有色金属行业的“反内卷”时代也已然来临。
(图源: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发布)
“反内卷”将如何重塑市场格局?在这场由政策驱动的产业大变革中,又具备何种特质的企业,能够穿越周期,成为新环境下的高增长赢家?或许,铝这个被誉为“现代工业骨骼”的金属,能为我们提供最好的答案。
01 反内卷重塑行业格局,“链主型”龙头强者更强
“反内卷”并非简单的限制扩张,其核心在于通过淘汰低效产能,引导行业利润向优质企业回流,从而推动产业整体升级。这一点,从宏观数据中已初见端倪。
据浙商证券分析,今年1-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已由负转正,营收增速则相对平稳。利润增长快于营收增长,这一现象背后,“反内卷”带来的市场预期改善和价格修复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
(图源:浙商证券)
而《工作方案》的发布,则将这一趋势以政策形式固化下来。
其中一个最值得玩味的目标是:2025—2026年,有色金属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左右,而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年均增长仅1.5%左右。这意味着,未来行业增长的驱动力将不再是产量的堆砌,而是价值的提升。每一吨金属所能创造的经济效益,必须显著提高。
在这种环境下,企业间的比拼不再是单纯的规模扩张,而是转向了全产业链的协同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未来的赢家,必然是那些实现了上下游一体化的“链主型”企业。它们能够通过对产业链的垂直整合,有效对冲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和下游需求变化带来的风险,从而实现更稳健、更长远的健康发展。
放眼国内铝业,中国宏桥无疑是这一模式最彻底的践行者。
当许多企业还在为国内铝土矿的供给安全而焦虑时,中国宏桥早已通过其在几内亚等地布局的铝土矿产能,将产业链的“命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从上游的矿石开采,到中游的氧化铝和电解铝生产,再到下游的高端铝材深加工,其构建的“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产品”全产业链闭环,使其在成本与利润层面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韧性。
不过,政策的深意远不止于此。更深一层看,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才是此次“反内卷”的最终目的。
《工作方案》中提及的“提升关键材料保障能力”“支持企业开展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无不透露出国家在全球科技竞争背景下的深远考量。
随着全球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到来,新兴产业对高性能金属材料的需求正在爆发式增长。此时限制低端产能的无序扩张,正是为了将宝贵的资源(如能源、资本)集中到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上,推动有色金属行业从资源驱动向技术驱动转型。
(图源: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发布)
此举不仅关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更为赢得未来科技竞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可以预见,在中国约4500万吨电解铝产能天花板成为硬约束的背景下,供给侧“反内卷”和需求侧结构性增长的双重作用,将使铝产业的供需格局迎来历史性拐角。而像中国宏桥这样提前布局、掌控全产业链的龙头企业,无疑将在这场产业升级的浪潮中占据最有利的先机。
02 能源与科技双重驱动,铝业迎来结构性机遇
产业链的发展是一盘大棋,上游的供给侧改革,必然与下游的需求侧变化遥相呼应。
若将视角拉远,我们会发现,此次铝产业的变革,其本质是在为即将到来的第四次科技革命进行前瞻性布局。
首先是能源层面的战略再分配。《工作方案》中对“绿色低碳”的强调以及对低效产能的限制,实际上是在能源层面进行了一次精准的战略资源腾挪,将宝贵的电力资源向AI算力中心、半导体制造等决定国家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
铝冶炼是众所周知的“耗电大户”,约占总成本的45%。所以,文件预示着铝业粗放式发展的道路已彻底终结。未来,优化产能分布,拥抱绿色能源,构建可持续的“内循环”体系,将是唯一的出路。
在这条赛道上,中国宏桥同样是率先起跑的“模范生”。其发布的《中国宏桥集团有限公司碳减排行动报告》中,详细规划了“初步脱碳、持续脱碳、深度脱碳”的“三步走”策略。
(图源:《中国宏桥集团有限公司碳减排行动报告》)
中国宏桥将合计396万吨电解铝产能从山东的火电基地分阶段向云南的水电基地搬迁置换,正是其战略眼光的最佳体现。数据显示,2024年其在云南的电力采购价格为0.40元/度,较山东的0.51元/度低了超过21%。且目前云南地区电价下行速度还超过山东地区。
(图源:宏创控股公告)
更重要的是,此举使其“绿色铝”属性愈发突出。据浙商证券测算,面对2026年即将全面实施的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绿色铝的成本端仅碳税一项就可节省约650元/吨。这是一张通往全球高端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其次,是应用需求层面的高端化替代。政策的引导方向十分明确:我们需要的不再是大量廉价的产品出口,而是能够支撑科技产业升级的高端供给。
《工作方案》中重点提及的航空航天、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以及对发展“高强、高韧、耐腐蚀铝材”“高纯金属”等关键材料的支持,都清晰地勾勒出了铝业未来的发展蓝图。
从新能源汽车的车身结构件,到人形机器人的轻量化骨骼,新兴领域对铝合金的性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苛要求。铝合金以仅为钢铁1/3的密度和接近高合金钢的比强度,成为轻量化的核心材料之一。
(图源:紫金天风期货研究所)
比如在汽车领域,中国宏桥旗下的轻量化总公司自主研发的系列高强高韧铝合金,已经成功切入汽车、轨道交通、3C电子乃至航空航天等多个高端领域。而以人形机器人为例,众擎、宇树、特斯拉等都在大幅聚焦减重,铝的应用潜力还未被完全开发。
再进一步,从大国博弈的宏观视角看,一个自主可控的高端铝产业,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如果未来应用于芯片制造等领域的超高纯铝等关键材料的国际贸易受到阻碍,一个经过产业升级、聚焦高端的国内铝产业,就将成为保障我国科技产业链安全的“定海神针”。
从能源分配对低端产能的硬约束,到下游应用对高端供给的强拉动,一推一拉之间,铝产业在挑战中正孕育着前所未有的新动能。顺应绿色低碳、优化产能布局、发力高端产品的铝企业,必将成为这场变革的最大赢家,而资本市场,也正在为这类企业进行一场深刻的价值重估。
03 中国科技创新周期里的铝业上升逻辑
随着《工作方案》的全面落地,“反内卷”与“稳增长”的政策组合拳,为有色金属行业带来的投资机遇,不仅是历史性的,更是全球性的。
放眼全球铝供应链,供给增长的“刹车”效应已十分明显。
截至8月份底,SMM统计国内电解铝建成产能约为4579万吨左右,运行产能约为4400万吨左右。中国的产能已触及天花板,而一度被寄予厚望的印尼等地,其新增产能的释放速度和体量,远不足以改变全球市场的紧平衡格局。
(图源:紫金天风期货研究所)
机构普遍预测,全球铝市场正走向二十多年来最严重的供应短缺。与此同时,高端制造业对铝产业升级的需求却日益迫切。
阿拉丁(ALD)研究预测,仅机器人用铝量,2028年较2024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就有望突破10%。中国在机器人和AI领域的巨额投资,极有可能重演其在新能源转型中的故事,为铝、铜等上游原材料带来长期而强劲的需求支撑。
资本市场对此逻辑的反应极为迅速。节前有色金属板块启动的“反内卷”行情,正是机构投资者对行业长远健康发展投下的信任票。这背后,是全球资本对关键矿产资源的一次深刻价值重估。
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例子是美国的稀土公司MP Materials。随着稀土逐渐成为科技博弈的关键战略资源,MP Materials因其作为美国本土稀土开发“救命稻草”的独特定位,市值大幅上涨,并反过来引发了市场对中国稀土龙头公司估值的全面提升。
(图源:雪球)
铝,同样是现代工业的骨骼和战略性资源。这一逻辑,完全有潜力在中国宏桥这样的铝业龙头身上复制。
它不仅仅是一家铝业公司,更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中国高端制造业供应链“压舱石”的角色。
资源股虽然以周期为核心。但当下,中国宏桥却通过其对全产业链的极致掌控、对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和对国家战略的深度契合,成功地将周期性波动的风险转化为结构性增长的机遇。
在全球供应链重构和科技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它无可比拟的上下游一体化优势、前瞻性的绿色产能布局,以及对新兴科技需求的精准卡位,都在让战略价值被重新定义。
随着“反内卷”政策的持续深化和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加速到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宏桥这个在过去十年中不断带给市场惊喜的突破者,其真正的价值爆发,才刚刚开始。
来源:松果财经